血战钢锯岭观后感优秀12篇


细细品味一部作品以后,这次观看让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本页是细心的小编sky为家人们收集的12篇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的相关内容,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800字篇一

信仰,总能创造奇迹,但也需要时间。

多斯,是虔诚的基督教徒,父亲参加过一站,获得过两次勋章,因为朋友战死,脾气变得暴躁,酗酒,殴打妻孩。小的时候,多斯随手一块砖头砸到哥哥头上,差点让他去见上帝。虽然我并没有很明白这和多斯决定不拿枪有多大的关系。这种原生家庭并不普通甚至有点恶劣的环境却成就了这样的一根筋,是我不能理解的地方。

前期多斯与多萝西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不解,如果是自己在家里面拿手机看并不能保证能坚持到最后,或者不快进。毕竟我是来看血战的,在开始血战的那一刻起,我便被那效果吓得绞手指,惊出了一手的汗。一个一个战士前仆后继,被爆头,手脚被炸裂。“喷火龙”火苗一扫,一群日本战士被活活烧死一大片,后来“喷火龙”自己原地爆炸也是无比悲壮。所以电影后半部分确实让人激动人心。

回到信仰,感觉有信仰的人很容易给人一根筋的感觉,周围的人往往觉得此人行为话语不可思议,但是往往一根筋的人最容易带来非同寻常的反向与创造奇迹。他们最大的个性特点就是坚持,当然在外人眼里一不小心就成了固执。

信仰是什么?人们又往往信仰什么?信仰的力量又是如此巨大,那么信仰与迷信的区别又在哪里?曾经太平天国画符摆坛希望凭佛祖鬼怪之力击退外兵,卒。所以历史书给评价,小农阶级引导的革命没有成功的可能性,因为尤其阶级性,可在那群画符的兵眼里,那些怪力鬼神难道不是他们的信仰吗?

再次攻上钢锯岭之前,上司责问为什么还没上去。上校答他们在等待多斯祈祷,最后竟然也获胜了,当然这与他们熟悉战场有关系,如果再换一批兵并不能保证能攻下。可使如果多斯不上,这群兵也没有士气,所以战者,势也。信仰的力量也在此刻体现出来,我在凸显之日,旁人也为之折服。

最后我想说一下战争。为什么会发动战争,有个词语叫做战争财,昔日美国凭借战争给欧洲列国借钱,资助,大发了一笔。日本凭借中国的那些赔款,兴了国家教育,国库充实好几年。尽管战争带给了无数普通人家庭分离,不计其数的壮士断腕缺足。但是大规模的吞并才能带来可观的利润,常人的血与悲乐就不值一提。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2100字篇二

影片伊始,惊叹于d技术带来的奇特效果:汽车启动时座椅下方会传来真实的轰鸣声;画面切换到丛林山间时,整个影厅适时的弥漫出泥土芬芳;更神奇的是,男女主春心荡漾时,座椅也会应景的随之起伏。加上复古精致的画面、过分美丽的女主、各种甜蜜的恋爱桥段、多到害羞的吻戏……一切的一切,都让人感觉这不是战争片,而是一部普通的爱情文艺片。

但当道斯进入军队,来到一个完全由男性构成的世界,画风开始突变,美国大兵们荷尔蒙爆棚,配角个个出彩,队长在训练新兵时贡献了最多的笑点。道斯因为自己不碰枪不杀人的信仰,遭受其他人的各种瞧不起和排挤,军方更是企图以精神有问题把他赶出部队。在各种刁难面前,作为一名觉悟不高的女性观众,我实在是难以理解,干嘛要在这里遭受这种屈辱,回家与娇妻相伴,过普通日子多好。可是道斯却固执的留了下来,为了和平,他愿意上战场,为了信仰,他不愿杀人,他只要做一名不配枪的战地医生,在别人杀戮生命时拯救生命。

上点赞数很高的短评这样写道:优秀的战争片不会美化战场,不会粉饰死亡,不会矮化敌人,不会无视常识,最重要的,不会宣扬战争,这个片子基本都做到了。

的确,当通过了所有的训练与考核,道斯与军队一起前往日本冲绳时,真实的战争步步逼近,残酷的面纱徐徐拉开,那些画面真实的让人不忍直视:断掉的双脚血肉模糊、炮火瞬间将一个人摧毁、士兵空洞的双眼中盛满绝望……血淋淋的战争就这样被赤裸裸的展现出来,梅尔吉布森用写实的手法刻画战争,d效果让影厅变成了战场,这种震撼让人慨叹生于和平年代何其幸运。

当第一场惨烈的战事结束,所有人都已撤退,只留下道斯一人站在烽火连天之中,短暂的思考和犹豫之后,他毅然转身,投身于滚滚硝烟之中,此时,故事才真正开始。

枪林弹雨之中,他以惊人的毅力救出了一个又一个战友,明明已经精疲力竭,“onemore”的信念却支撑着他一次又一次闯入茫茫战火之中。上帝啊,请让我多救一个吧。救了一个之后,还想再救一个,救人这件事情仿佛上瘾一般,忘记了自己的安危,他明明是军营里最瘦小的一个,他明明是个连肉都不吃的素食主义者,谁给了他无尽的力量?是什么激发出了他强大的潜能?谁也不知道他究竟度过了怎样的一个夜晚,以一己之力救出了7个人。要在混乱的战场和敌人的扫荡中寻找到他们,要对他们进行简单的救治和言语的宽慰,要背着他们穿_壕,走到悬崖边上,要把他们一一放至崖底,体力的透支和精神的高度紧张,他如何忍受过来?

他一开始是不被理解的,医疗营地里的医生们边手术边讨论:钢锯岭上有个神经病,在不断的往下运伤员。可是第二天,他成了所有战士心中的保护神,必须等他做完祈祷才敢上战场。当他最爱的《圣经》丢失,没有人像影片开头那样嘲笑他,而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帮他找回,和他一起共同守护这份信仰。因为此时,大家都已明白,《圣经》对他而言意味着什么,他以自己的实力和精神,赢得了他人的尊重。

钢铁岭上的两天两夜注定是道斯生命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一直恪守了自己的信仰,没有用枪,没有杀人,一直在默默的救人。这样的故事听起来颇有些不可思议,一个没有枪的医疗兵,如何能够在步步险情的战场中单枪匹马的救出7人?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这是根据历史上真人真事改编,事实本就如此,并不是编剧的脑洞大开。据说,真实的道斯犹如开挂一般,被俘虏的日军在接受审判时陈述,他们早就发现了这样一个来回穿梭救人的医疗兵,可是每次要开枪射击他时,都扣不动扳机,看来冥冥之中果然有神庇佑。

他太累了,鏖战了两天两夜,影片定格在他置身于云端,安详的休息着。他没有牺牲在战场上,虽然伤痕累累,但终于荣归故里,娶了心爱的姑娘相伴一生,并享有87高寿。比起那些付出生命的英雄,这样善终动人的结局总是更能够慰藉我们。

这是一个关于信仰、关于成长的故事,也是一个小人物的成长过程,从怯懦到勇敢,被被人瞧不起到受人尊重。千篇一律的故事讲出来,却如此引人入胜。

说起来,我对它的片名不是很满意,原名《HacksawRidge》,《血战钢锯岭》这样的直译未免显得无功无过,太过刚硬和血腥,其实影片里有很多人文、柔软的细节。父亲的酗酒和殴打母亲给道斯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在心里早已杀死了父亲,可是父亲,又何尝不是战争的牺牲品?虽然惨遭毒打,但母亲依然对父亲充满深沉的爱,她跟道斯说:你不知道没上战场前的他有多好。饱受战争迫害的父亲,在道斯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之时,穿上久违的军装,动用人脉关系,用尽毕生荣光,为他换来了一线生机。父亲依然面容冷峻,可是谁都能读出他对儿子的爱。战争摧毁的不仅是那些逝去的生命,更让活着的人一直负重前行。

小时候道斯与弟弟打架,弟弟险些丧命,他因此皈依基督,有了毕生的信仰。长大后他救了一个人,医生跟他说:多亏了你,你救了他一命。看得到他眼中的晶莹闪烁,对于差点失手杀人的他来说,救人的意义格外重大。这些战场之外的种种伏笔,体会得到导演的用心。

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让我们在观影的两个小时里血脉贲张激情澎湃,更重要的是在影片结束后带给我们深入的思考。思考战争为何会存在,思考自己的信仰是什么,思考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战争究竟是何种模样,影片呈现出的究竟有多少。战争的残酷超乎想象,也许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无法感同身受,只能祈祷世间再无战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1100字篇三

昨天我没有发文章,因为周五的晚上,我要给紧张了一周的自己放一个假,我和老公去电影院了看了《血战钢锯岭》。

这个名字听上去很血腥,我其实是很抵触的,是老公执意要看,我也就陪着一起了。

后来,我才知道,这个电影是根据二战时期冲绳登陆的真实事迹改编拍摄的,更因为这份真实,才更加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我们赶到电影院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场了快三十分钟,像很多美国的好莱坞的电影一样,导游花费了很多的叙事在一开始的烘托和铺垫上,即便我是上演了30分钟的时候才进场,都不影响我对这个电影的前期情节的基本推测和判断。

一个瘦瘦高高的,体力不占优势的小伙子,在一个一站退伍老兵的父亲的威严和家暴下长大,做着一份普普通通的工作,有一个理想中的未婚妻,似乎他这辈子就这样平平淡淡下去,漫长而幸福而已。

但是,珍珠港事件发生以后,全美国青年的爱国参军热情被调动起来了,包括故事主人公的哥哥和本人。尽管爸爸平常看起来怪异和冷酷,但是在面对两个孩子都要参军到前线,生死未卜的选择,他表现出了一个父亲的不舍和内心极度纠结的痛苦。这一幕戏,扮演爸爸演员表演很到位,尤其是他的微表情,因愤怒因痛苦而扭曲,伴着颤抖的嘴唇,确实将父亲的深沉的爱表现的淋漓尽致。

故事主线先抑后扬,节奏在主人公进入新兵营开始变得沉重,由于他不能说服自己去违背自己对上帝的誓言去拿枪射击,他面临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可怕后果,他也受到了新兵营里其他新兵的排挤和人身攻击,大家纷纷指责他是懦夫,因为一个下士,不能使用武器,不能打击敌人,也不能保护同一个战壕的兄弟,尽管他有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也难免显得他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但是他并没有因为大家的反对,妥协和屈服,即便他的未婚妻来劝说,他的长官前往他的牢房劝说他退伍,他都没有接受,他坚信自己是无罪的,能够在妥协和后退之外,坚持找到第三选择-选择坚持自己的信念。

电影的第一个高潮出现在军事法庭审判的时候,小伙子在法庭上改变了自己认罪退伍的立场,坚持认为自己可以既在战场上为国服务,也不需要自己亲手用枪杀害敌人。当他的倔强而怪异的爸爸穿着一战期间的美国军服出现在军事法庭,将他请求当年的战友,现在已经是美军的高级将领撰写的求情信转交给法庭的时候,父子俩的眼睛里有一瞬间的对视,我看到了他俩的冰释前嫌,父对子的爱,即便知道儿子不带着枪上战场有很多危险,知道儿子那骄傲的自尊不会接受被强迫退役的心情,尽管自己的从军生涯给他带来永远不会抹去的痛苦,但是为了让儿子有坚持自己理想的权力,他选择做了自己能做的一切。

我觉得这个情节是电影从前期冗长的铺垫拖沓里走出来的一个转折点,当主人公道斯从一个机枪手转变成了一个医疗兵,他勇敢而传奇的经历就开始了。其实,从马后炮的角度来看,主人公能最后英勇无比的从死神手里拯救出那么多战友,也有些注定的成份,因为他是一个可以为了自己的信念不顾一切的人。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四

电影《血战钢锯岭》的主人公以二战时期的医疗兵德斯蒙德道斯(DesmondDawes)为原型,讲述了二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最大的冲绳战役中救出75名伤员的英雄道斯的故事。

影片开头讲述了道斯的成长环境和她与多萝西舒特的爱情故事,让人觉得是一部战争爱情片。

电影进行到一半时,道斯因为自己的信仰而拒绝拿起枪。作为一名步兵,他在战争中没有用枪,也没有杀敌,听起来很可笑。格洛弗上尉和霍维尔中士对此感到惊讶。他们说宙斯是个懦夫,劝他回家。格洛弗上尉甚至公开表示:任何人都不应该指望道斯在战场上救他们。这句话伤人,刺痛道斯的心。晚上,道斯被其他士兵打伤了。当葛问的情人队长时,他说他睡觉不老实。这一切都让人觉得他极其懦弱。但是,谁能想到,懦弱的外表下,却有一股强大的力量和一颗无畏的心。

钢锯岭的第一天,美军成功打下一块。但第二天凌晨,美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日军大面积进攻,造成大量伤亡,迫使美军撤退。当每个人都选择离开时,道斯留下来了。在日军的炮火下,他一个个从悬崖上垂下,以他独特的绑绳手法和不可或缺的大无畏精神,救下了那些奄奄一息的人,包括一直希望回家的霍维尔中士。

作为一个军人,他从来没有拿过枪,也没有杀过人,但他抱着让每一个军人回家的愿望,坚持多救一个就是一个的信念,救了75个人。他从未毁灭,但他的拯救比毁灭更有意义。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五

先说说电影吧,电影的名字叫《血战钢锯岭》。一部美片,是我喜欢的那种。

可以说是战争片子吧,因为毕竟战争的场面还是很大的,主人公是戴斯蒙德,这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说的是太平洋战争,战争地点是冲绳,一场美日战争,主人公给人的印象是很纯良厚道的那种,说起话来笑的很甜。但是他的骨子里却是一个让人敬佩的男人。所以这是我其中有感的一点,一个真正的男人,绝不是他的外表有多英俊,身体有多强壮,而是他是否真正拥有男人那样的血,和钢铁般的意志。在这个世界上,意志力绝对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值得尊敬的标志。接着往下说,主人公像其他男孩一样,追求着自己喜欢的人,拥有他自己的爱情,然后又像其他男孩一样应征入伍。但是这一点他的家庭是极力反对的,因为他的父亲就是一战的老兵,他经历的太多了,身边的人都不在了。自从退伍后就变了一个人。整日用酒精麻痹自己。对家人也是暴力不断,有一次,他喝多了,手里拿着枪,跟多斯的母亲吼叫,这时,成年的多斯冲出来,夺过枪,指着父亲的额头,他说那一刻,在他的心中,他已经将父亲打死了。然后他发誓,再不碰枪了。他一直信守着自己的誓言。这是第二点我想说的,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

一些事情总会在孩子心里留下阴影。或是爱或是恨。当多斯入伍后,他一直坚持着自己,他入伍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救人,这是他的理想,但是没有人理解他,从军官到士兵,大家都认为他是懦夫。大家欺侮他,打他。但是他不恨大家,他依旧坚持着自己的信念,这一点给了我很深的印象。一个男人是应该坚持自己的,无论他遇到什么样的打击和挫折,他都不能认怂,这就是男人。这是我要说的第三点。当然还没有那么简单,当大家发现不能排挤他,让他自动离开军队的时候,领导开始难为他,不准他假期,导致他悔了婚约,但是他有一个好的未婚妻,她坚信着她的爱人,这就是幸福的根源。幸福就是自己给自己的,因为你相信了,因为你坚持了,因为你守护了。就是这样,你拥有了幸福。这是我要说的第四点。然后多斯终于被送上了军事法庭,因为他拒绝服从军队的命令,他不持枪,不完成有关射击的考核。这下没有人能救他了,他只有两个选择,一个是认错,这样,他将被军队开除。他在社会上将再无颜面。二是他坚持着自己的想法,这样法庭会判他坐牢。这时他的未婚妻来劝他。当他要改变自己的主意的时候,他的父亲来了,他的父亲向自己的老上司请来了最高指示,同意多斯加入军医,可以不用持枪。这下子大家的心才都放下。这说明什么,在最关键的时刻,无论怎样,爹都是儿子的后盾,当儿子有事的时候,是要爹来平的。这是我想说的第六点。后面就是这部影片最高潮的部分,战争的开始,多斯凭借自己的毅力,在死神面前抢回来几十条生命。一下子大家对他肃然起敬,他也成为了英雄。整体影片到这里就结束了,后面都是当时与他有关的战友或是上司拍的纪录片。

一个真实的人,一段真实的故事。一个不朽的精神,那就是坚持。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六

今天特意去看了一下朋友推荐的《血战钢锯岭》,虽然评价很高,但是名字实在是太有那种抗日神剧的感觉,所以期望并不高。意外的是,除了开头十分钟,整场电影看下来,我的眼泪就一直没停过。并不是影片故意煽情,相反,她讲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虽然从小到大看了很多部关于战争的影片和电视剧,但是里面包含了太多的家国情怀,令我不太能感受到战争中真正残酷的一面。相反,看到敌人被杀,我会情不自禁的有一股兴奋和热血沸腾的感觉。在战场上,没有人认为杀人不对。但是《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没有主观的刻画谁对谁错,通过最长,最血腥,最真实的战争场面的镜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可怕和残忍。

电影的主角叫多斯,影片中多斯的上司因为多斯入伍后不愿意碰枪而质问他:如果你的家园和亲人正在遭受敌人的威胁,你还是不愿意拿枪反抗吗?你要做胆小鬼吗?多斯说:这个问题太复杂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其实很简单,反抗压迫的战争是大势所趋的,多数人会自觉自愿的加入其中,就像中国的抗日战争,是民心所向。但是如果一场战争的本质是某些少数的当权派为了谋取私利或维护自己的统治而发动的,就算这些当权派打着再高尚的幌子,民众也会心生反感。这就是为什么一直会有很多人去反思一战和二战。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多斯的父亲背负着典型的幸存者罪恶感。

出于童年家庭的悲剧,多斯产生了强大的动机:我不能只自己活下去。正是这种动机使多斯在险恶的战场上仍然不放弃救助每个战友的信念。除此之外,多斯在入伍后不碰枪的这种坚持也令我非常敬佩和感动。能够在各种环境中做到最优化选择的人只能算精英,但是像多斯这样能够在逆境中坚持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七

观看《血战钢锯岭》,几次眼泪夺眶而出,最后想大哭一场却忍住没好意思。这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全片无一句多余的话,庄严,圣洁。“上帝总会把最重要的任务交给那些最天真的人”,还想再看一遍。”我的一位学霸朋友感慨地说:“这是一部让我从头哭到尾,却更有勇气的片子。”我的一位男同事说:“这部电影很好诠释了战争的残酷和什么是坚定的信仰,在战场上弥漫着恐惧,听到第一声枪响,你想的只会是回家……”

于是我带着忐忑的情绪,怀揣一包纸巾走进了影院,最后却一张未用因为那眼泪不是从眼眶里哗哗哗地流下,而是从灵魂深处一颗颗沁出来的——#原来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东西竟然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信仰不得不佩服老美洗脑的手段。

再无耻的事在老美嘴里说出来就是那么的闪光。

只不过稍微有点脑子的人也不会信这些鬼话。

试想一下一个不会杀人的战士能算是一个合格的战士?

要是人人都象主角般庄严、圣洁,那五角大楼可以改成修道院了!

不过洗脑多了也有负作用,美国军人是世界上战后心理综合症最严重的,没上战场前一直被洗脑美军人是如何的正义、博爱,如何的拯救人类,结果一上战场才发现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所以有相当一大部分美国退伍军人会终生受到良心的折磨。

所以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美军从来就不是什么正义的化身,他们所到之处只有毁灭与虐杀。

最后总结一下据说是真人真事的《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八

救一个人,比杀十个人更加伟大。起初我是对这类型电影兴趣不大,但由于口碑很好,就带着父母一起看了。电影前半部分很好的交代了原由,男主为什么拒绝拿枪,男主和女主如何相连相爱,父子的感情线,但是主角的弟弟推动了一次剧情发展后就没了描述。前半部分对战争的隐喻穿插的十分好,毁容的军人,献血,等等和原本和谐的小镇形成鲜明的反差。表达了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

这部电影侧重点不在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英雄主义,一把枪单挑一个连的故事,而是在于救人,主角因为坚定的信仰不放弃任何一个可以拯救的伤员,不断的在炮火中搜寻伤员,在日本军队的眼皮底子下拯救伤员,只希望再救一个。而不是是传统意义上的击杀更多敌军,由于是由真实故事改变的给人的真实感,带入感是十分强烈的。

男主角选择演员给我很大惊喜,高高瘦瘦也很符合原型人物,更加提现出信仰支持的力量,彻夜奔波拯救了七十多位战友。再处理情绪方面男主角表达的很好,把人物的纠结,转变成坚定的信仰全部都表达了出来让观看的观众都感同身受。

鼓舞了我,我也将坚定信念走下去。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700字篇九

工作了5天,周末可以放松一下,和同事一起去看了一场电影。

美澳合作的《血战钢锯岭》无疑是近期电影中少有的战争片,亮点也颇多,他反映了战争和人性,人性在战争中的挣扎。由梅尔·吉布森执导,安德鲁·加菲尔德、卢克·布雷西、萨姆·沃辛顿、文斯·沃恩、泰莉莎·帕尔墨和雨果·维文主演。故事改编自二战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的真实经历,他因为在冲绳岛战役中勇救75人生命而被授予美国国会荣誉勋章,同时也是首位获此荣誉的在战场上拒绝杀戮的医疗兵。

影片讲述了一位参与了冲绳岛战役军医的故事。戴斯蒙德·道斯,幼年与兄长哈尔打闹时,抄起一块板砖打伤了哥哥的头,之后信仰力大增,在与萝西·舒特相恋后响应号召参军,戴斯蒙德·道斯坚持本我勿忘初心,拒绝拿枪的他却坚持着自己想要服兵役的念头,他酗酒的父亲拉下老脸向上司求情他才不用在军事法庭继续自己的下半生,在钢锯岭一战中凭一己之力救死无数,包括之前对他侮辱的士兵与他意见相反的长官,还有被炸的半死不活的日本人。

他懂得信仰,而天主教中比较重要的一条在于尊重,尊重每个人,不光是教徒,更是一个人应该做的。尊重,说起来很简单,但究竟什么是尊重?从影片中来说,尊重是救治曾经对自己拳脚相加的`战友,成功帮助他们逃离战场、是救治曾经想要把自己从军营里哄走的下士、是举枪忍住冲动没有杀死从小就开始酗酒打骂母亲的父亲。

电影最后,道斯成功的获得了众人的尊重,在战争中受伤的道斯获得了众人的救助,炮弹炸飞了他的圣经,他大声呼唤,士兵把圣经交在他手里,他把圣经捂在胸口,露出了笑容。算不上多意味深长的结局,影片在讲一个得不到别人尊重甚至被人称作是疯子的人,如何坚持本我勿忘初心,赢取别人的尊重,世人也应该心存尊重。

人生如水,人生如歌,在长夜漫漫的人生过程中,我们需要坚守着自己的初心,去创造属于我们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做一个堂堂正正的自己。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十

好几个朋友推荐美国大片《血战钢锯岭》。

出于好奇,外加无聊,昨天下午去看了一下,果真不错。

做个不是很恰当的比喻,电影颇像《拯救大兵瑞恩》和《阿甘正传》的合体,主题是战争与信仰。

作为战争电影,如果不呈现战争的血腥、残酷,粉碎俗人对战争的美好想象,那就太不符合美国的“主旋律”了,《血战钢锯岭》也不例外。

钢锯岭(位于冲绳岛)战役,乃太平洋战争一部分。

在战前,日本构筑了完善的防御工事(碉堡以及地道),易守难攻。

美军数次冲锋均被击溃,死伤无算。

美军的尸首成车地往回送,仿佛运送的不是尸体,而是垃圾;战场上开膛破肚者有之,双肢被炸飞者有之,至于来不及送回的尸体,除了被清场的日军“补刀”,还要被觅食的老鼠“蹂躏”。

这种场景,真实的让人想吐。

主角戴斯蒙德·道斯所在的连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进行新一轮冲锋。

道斯,弗吉尼亚州一农家子弟,基督复临教派教友,这个教派谨遵圣经十诫“不可杀人”的命令,道斯对他的信仰非常较真。

美、日开战后,道斯不顾父亲反对,执意参军,但又不想扛枪杀人。

那么冲突来了:如何调和战争与个人信仰?道斯一开始想得很单纯,做个不杀人,只救人的医务兵。

做医务兵,岂是自己说了算?

进入训练营后,道斯用自己的信仰为不扛枪辩护,长官和队友们一副“你不是开玩笑吧”的表情,之后,发现道斯确实对信仰很认真。

他们便把他视为“异类”,侮辱他,虐待他,而他也不以为意,真正做到了不以信仰为耻。

长官们想以精神病为由把他开除,结果道斯死活不承认自己有精神问题,所以矛盾升级为:要么承认自己是精神病,退伍走人;要么接受军事法庭审判,蹲监狱。

最后,道斯的父亲出马,作为“一战”老兵,这位父亲通过请求自己的老上司某准将,准许道斯有基于宗教信仰不持枪的权利,至此,始转为医务兵。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父亲这层关系,道斯指定是蹲监狱了。

他在信仰面前不肯妥协,即使未婚妻劝说也不济事。

他的理由很简单,如果不坚持信仰,他不知道如何做自己,也就没法想象余生如何和妻子相处了。

真正让这位“异类”成为“圣人”的,是一场军事撤退。

费劲努力,美军终于攻克了一座碉堡。

孰料,不久之后,日军展开反冲锋,如果大家对日军的死亡冲锋没有感官印象的话,这一段电影绝对堪称经典。

美军寡不敌众,全线溃退,道斯所在的连队被彻底打散,队长撤退到后方后,发现大部战友尚未撤回。

心急如焚,请求上级予以军力支援,上级无奈的说,现在无兵可用。

现在主角迎来了自己的时刻。

在就要撤退到安全地带时,道斯意识到自己该干点什么?他向上帝祈祷,仿佛听到一个声音说,回去救人。

结果他冒着日军的炮火、清场,救出了75名战友(顺带还救了几个日本兵),别问我怎么知道具体数字的,因为我查wiki了。

如果不考量道斯的信仰,我们绝对无法解释这件事,上帝借着虔信人的手,完成了世俗之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以至于事后,队长对道斯说,“你是我误解最深的一个人,你的成就大过连队中的任何一个人。希望你能在未来某个时刻原谅我。”道斯笑而不语,仿佛说,我从来就没有怪罪你。

此役之后,道斯成为连队里的“圣人”。

以至于没有他的“祷告”,他们都不想进行新一轮冲锋。

道斯用自己的勇气和牺牲精神,赢得了尊重,并证明了自己的“信仰”并非虚妄之事。

说到信仰,尤其是基督教信仰,秉持世俗理性之人,往往视之为“迷信”或反理性的东西。

其实说起来,信仰乃一种“理性不及”(non-rational)的东西。

你无法用世俗理性的标准评判它,就像按世俗的标准,道斯根本不可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事实上,道斯确实不以为这是自己的成就,而是谦逊地归之为上帝的意旨。

另,《血战钢锯岭》的导演是梅尔·吉布森,是的,就是执导《勇敢的心》的那位。

题外话:道斯在冲绳岛战役中,负伤四次。

1945年,因救回75位伤员,荣获总统颁发的“荣誉勋章”。

1946年,感染肺结核,为此失去了一个肺、四条肋骨。

1951年,以残疾兵的身份退伍。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十一

我观看了《血战钢锯岭》这部电影。观影中我震撼不已,观影后我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为我们描述了战争的烽火岁月:二战时美军与日军在冲绳岛上展开激烈的战斗。美军虽然装备精良,可日军拥有100多米高的钢锯岭,它成了阻碍美军进攻的天然屏障,于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拉锯战开始了。美军进行了数次冲锋,但都无功而返……

多斯,一个信仰教会的青年,他不顾父亲的劝阻,像许多美国青年一样,怀着满腔的热血参了军。与众不同的是,他参军不是为了杀人,而是拯救战场上的生命,多斯是个虔诚的教徒,他相信杀生是罪过,所以他坚决不碰枪,这让旁人感到不可思议,也让我惊讶:一个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怎能不拿枪?这更使得教官恼火万分,多斯也被战友嘲讽为“傻瓜多斯”。此后他竟然宁可冒着被军事法庭审判的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在一番周折后他终于成为了一个临时军医,我不禁疑问:就他那身板能顶住战火吗?

多斯的第一场战斗开始了,几天后他所在的队伍登了岛,在黎明发起了冲锋。在舰炮的掩护下,一群英勇无畏的士兵爬向了钢锯岭。刚上岭,他们便遭到了猛烈的攻击,有的士兵还没来得及找掩体,就在“哒哒哒”的机枪声中倒下了。炮火中,血肉横飞,除了枪炮声、轰鸣声,就只能听到士兵的凄惨叫声,这让我看得惊心动魄,暗想:这都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哪!而这冷酷无情的战争机器,却轻而易举地夺去了他们的生命!

在惨烈的战斗中,多斯也目睹了生命的消逝。他亲眼看着最好的朋友倒下,那一刻,多斯的眼里现出了泪光,他被熏黑的脸忍不住地抽搐着。虽然很恐惧,但多斯还是鼓起勇气,冲到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救助伤员。看到战友的痛苦呻吟,多斯心痛不已,含着泪为他们治疗,心中默默地祈祷。乱石嶙峋中,尸横遍野。多斯心中只有一个信念:抢救自己的战友!在日军强劲的反击攻势下,美军迫不得已地撤退了,留下了多斯与被抛弃的伤员,我真为身处险境的他捏了把汗!

在一片狼藉里,多斯还在搜寻伤员。他用生命编织成保护网,把一个个战友送下了钢锯岭。好几次他险些被敌人发现,虽然自己也负伤了,但他还在想:让我再多救一个!

让我再多救一个!他将平常嘲笑他的战友送下了山崖;让我再多救一个,他把昔日看不起自己的军官送出了敌人的魔爪;让我再多救一个,他从死神怀里抢下了70多条生命!看到这儿,我不能自已,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下,这么一个普通人的信念顽强、坚韧的使人难以置信。

战斗胜利了!多斯也体力不支了。在废墟中,他被惊诧不已的战友们救下了钢锯岭。

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许是坚强与虔诚塑造了多斯,又或许,是多斯证明了坚强与虔诚。

我思考着:在生活里,我们也会遇到许多看似难以逾越的钢锯岭,也有很多的烦恼,但是如果拥有了多斯的精神,我相信再大的挑战也只能是过眼烟云,我们要学习这种精神,因为与之相比,生活中的小困难又算得了什么?

“我也不知道为什么我能救下这么多人,也许因为我是个‘傻瓜’吧,但我总相信,我能再多救一个!”90多岁的老人多斯笑着说。在这平和而坚定的叙述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信仰的巨大力量!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篇十二

他只身一人,曾无数次在枪林弹雨中穿行,曾无数次体力不支而倒地,又曾无数次依靠那不破灭的毅力顽强地站了起来,只是为了多救一个人。

他就是二战中只身一人救了75人之多的美国军医——戴斯蒙德。道斯。而今天,我观看了这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血战钢锯岭》,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的敬畏,油然而生。

谁也没有想到,影片中那由救生绳组成的简易滑降装置,会拴紧75人的生命。

最令我震憾的地方是道斯竟是在零武器,赤手空拳的情况情况下,在炮火满天、血流成河,尸横遍野的钢锯岭救下了那75人的。

他说:“我是一名军医,是为了在战场上多挽救一条生命,而不是杀人,那怕下一秒我会变成一具冰冷的尸体,我也决不会用枪去对准那些妄图想杀我的敌人。”

他说这话时十分镇定,就像这是一件十分普通的事一样,但我深知它并不普通:允许别人轻易夺走他的生命,也决不允许自己去夺走别人的生命,也决不妄图去夺走别人的生命!

这是为什么?难道只是对一条生命最基本的尊重。是的,我小声地对自己说到。回想起我们现在,相比道斯,我真是自愧不如。

最近这几个月的新闻几乎都被一个主题所承包——学生跳楼事件。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这些年轻生命消失的原因都是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这些人大多数为中学生,步入初中,学习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大,本是灿烂的笑容,由于家长和老师的无限期盼,变成愁眉苦脸,终于在顶不住压力时暴发了,但他们却选择了一种最愚蠢的方法——自行寻死。但他们哪里知道,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他们历经磨难后,面前便是一条光明大道。

可惜,年轻的血液还没有沸腾,就变成得冰冷,这样值得吗?不尊重自已的生命也就罢了,但你想过没有?你们的父母为了你们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当他们一想到自己的宝贝儿子、宝贝女儿会拥有大好的未来,却因为一时糊涂就一命呜呼。那流的不是泪,而是血。那伤的不仅是你们的身,而是父母的心啊!

是啊!宠了一辈子,爱了一辈子,付出了一辈子的掌上明珠就这么没了,谁不心痛啊!你们知道吗?你们这么做也是不尊重他们的生命!难道你们忍心吗?如果不忍心就请你好好地活下去吧!

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会让我们的天空变得更明亮、蔚蓝,才会让我们的未来充满美好而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