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欺暗室的成语故事


不欺暗室

拼音bù qī àn shì

基本解释欺:欺骗自己;暗室:人家看不见的地方。在没有人看见的地方,也不做见不得人的事。

出处《汉魏南北朝墓志铭集释 隋王世琛墓志》:“信行所履,不欺暗室。”


不欺暗室的典故

蘧(qú)伯玉,名瑗,字伯玉,春秋时蒲国人,生活的时代和孔子大致相同。他是卫灵公时著名的贤大夫,也是一位道德和操行都非常优秀的人。“卫地多君子”,历来人们都将蘧伯玉作为卫国君子的代表。

蘧伯玉非常贤德,人们十分敬重他。一次,卫灵公与夫人南子在宫中夜坐,先听到辚辚的车声,可车声到宫门时却消失了,过了一会儿,辚辚的车声又响起来。卫灵公就问夫人说:“你知道刚才过去的人是谁吗?”夫人说:“应该是蘧伯玉。”灵公问:“你怎么知道是他呢?”南子说:“君子是非常注意自己的生活细节的,车走到宫门口时没了声音,那是车的主人让车夫下车,用手扶着车辕慢行,为的是怕车声打扰国君。忠臣和孝子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信誓旦旦,也不会因在黑暗之中没有人能看到而改变自己的操守。蘧伯玉是我们卫国品行端正的大夫,仁而有智,对国家恪尽职守。他不会因为现在是黑夜,没人会看见就忘记礼节,所以我觉得是他。”灵公派人去看,果然是蘧伯玉。

灵公与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夫人听后马上给灵公上酒道贺。灵公说:“你为什么要向我道贺呢?”夫人说:“开始我以为卫国只有蘧伯玉一个人是这样的贤德之人,现在知道在卫国还有一个和他一样贤德的人,那么我们国家就有两个贤臣了。国家多贤臣,是国家之福,怎么能不向您道贺呢?”灵公说:“说得好!”然后就把真相告诉了夫人。

蘧伯玉协助卫灵公把卫国治理得兵强马壮、人民富裕,使其成为春秋时期的强国。晋国大将赵简子原想讨伐卫国,派人到卫国试探。那人返回后,告诉赵简子:“蘧伯玉在卫国当政,我们如果贸然攻打卫国肯定会吃败仗的。”赵简子马上就取消了攻卫的计划。

蘧伯玉谦虚谨慎,经常对自己进行反思,“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他又经常鞭策自己,《庄子·则阳篇》记载:“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意思是说他年已六十还能与日俱新,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的贤人总是对自己的道德与行为有明确的要求,而且一直认真的按照这些要求去做。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欺暗室)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动天地,感鬼神 金·元好问《陶然集诗序》:“诗之极致,可以动天地,感鬼神。”
死灰复燃 宋 陈亮《谢曾察院启》:“劫火不烬,玉固如斯;死灰复燃,物有待尔。”
纸老虎 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94回:“犹之世俗所称纸老虎,望之若真,未尝不可欺人于一时,决不能持于久远。”
绿林大盗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1回:“既作绿林大盗,便与那偷猫盗狗的不同。”
杜绝言路 《后汉书·袁绍传》:“操欲迷夺时明,杜绝言路。”
蹑手蹑脚 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周瑞家的会意,忙着蹑手蹑脚的往东边屋里来,只见奶奶拍着大姐儿睡觉呢。”
源源不断 《孟子 万章上》:“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
擦肩而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可想而知 宋 王楙《野客丛书 汉唐俸禄》:“而郊以吟诗废务,上官差官以摄其职,分其半禄,酸寒之状,可想而知。”
画地为牢,议不入 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故士有画地为牢,势不可入;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定计于鲜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