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不入的成语故事


格格不入

拼音gé gé bù rù

基本解释形容彼此不协调;不相容。格格:阻碍;隔阂。入:融洽。

出处清 袁枚《寄房师邓逊斋先生》:“以前辈之典型,合后来之花样,自然格格不入。”


暂未找到成语格格不入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格格不入)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寸进尺退 《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 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死脑瓜骨 锦云等《草莓三爷》:“你呀,就是死脑瓜骨!”
节用裕民 荀况《荀子 富国》:“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离经辨志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多才多艺 《尚书 金滕》:“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
多多益善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侯列传》:“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褒善贬恶 宋 邵博《闻见后录》第21卷:“惟有三四寸竹管子,向口角头褒善贬恶,使善人贵、恶人贱,善人生、恶人死,须是由我始得。”
自己人 钱钟书《围城》:“自己人之间,什么臭架子、坏脾气都行;笑容愈亲密,礼貌愈周到,彼此的猜忌或怨恨愈深。”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先秦 左丘明《左传 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草菅人命 明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11卷:“所以说为官做吏的人,千万不要草菅人命,视同儿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