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成语故事

拼音nìng wéi jī kǒu,wú wéi niú hòu
基本解释比喻宁居小者之首,不为大者之后。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后。’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后?”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的典故
战国时,整个中原大地烽火连天,狼烟四起,诸侯都想兼并其他的国家,称雄天下。这些诸侯国里实力最强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合称“战国七雄”。七雄中,秦国在西,自秦孝公即位后任用商鞅为相,实行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成为最强大的国家。这样一来,秦国的野心也在不断膨胀,已经不满足仅仅占领邻国的几个城池这样的小胜利了,其目的是要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其他六国分布在秦国的东面,他们看清秦国的野心之后,就以楚国为首,南北联合,西向抗秦,战略上成为“合纵”。秦孝公的儿子惠王当政以后,采纳宰相张仪的“连横”外交政策,四处游说,破坏六国的合纵政策。
当时有个极力主张各国联合抗秦的政治家名叫苏秦,他得知韩王准备接受秦国的条件,投靠秦国,就立刻去见韩王,劝他说:“我一直认为韩国是个实力雄厚的国家。因为韩国地理条件优越,东南西北都额可以凭借天然的山川地势做屏障,易守难攻;韩国又有几十万英勇善战的精兵良将,锐利的武器,装备有天下第一的强弓劲弩;韩国还有您这样一位贤德爱民的圣主,如果与另外六国争雄,是完全可以立于不败之地的,您为什么要向秦国低头呢?大王您要知道,韩国一旦和秦国结盟,就要屈服于秦国,以秦国贪得无厌的个性,他们一定会提出各种无理要求,还会要求您把韩国的要地宜阳、成皋划给他。大王您今年给了他这些地方,明年他还会有新的要求,韩国的土地是有限的,但秦国的贪欲却是无止境的。那时,大王就只能将自己的国家拱手让给垂涎已久的秦国的,这不是要被天下人耻笑吗?俗话说:‘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如果现在大王屈膝向秦称臣,那与甘居牛后又有什么区别呢?以大王的贤能,再加上韩国的精兵良将,而落得个牛后之名,就连我都替大王感到羞耻啊!”
苏秦的一番话提醒了韩王,韩王激愤地拔剑而起,仰天大喊到:“韩国宁可做一个独立的小国,也绝不当秦国这个大国的附庸。哪怕是战死,也绝不屈服于秦国!”
就这样,张仪策划的秦国连横政策在苏秦的努力之下宣告破产了。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宁为鸡口,无为牛后)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一本正经 | 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第26章:“我原是故意闹别扭,也知道自己要挨打,可是一板正经地对先生说:‘我这个破题做的很恰切,没有做错。’” |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宋 释普济《五灯会元 法眼宗 西余体柔禅师》:“进前即触途成滞,退后即噎气填胸,直得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
束手无策 | 宋 王柏《鲁斋集》:“士大夫念虑不及此,一旦事变之来,莫不束手无策。” |
遏恶扬善 | 《周易 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 |
老马识途 | 先秦 韩非《韩非子 说林上》:“管仲、隰朋从于桓公伐孤竹,春往冬返,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
惨不忍睹 | 清 黄小配《洪秀全演义》:“尸首堆积,惨不忍睹。” |
离经辨志 | 《礼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
讴功颂德 | 西汉·司马迁《史记·周本纪》:“民皆歌乐之,颂其德。” |
冰解的破 | 清 曾国藩《<经史百家简编>序》:“惟校雠之学,我朝独为卓绝,干嘉间巨儒辈出,讲求音声故训,校勘疑误,冰解的破,度越前世矣。” |
论黄数白 | 明·丘濬《投笔记·投笔空回》:“笑弩骀言不逊,论黄数白不堪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