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惑之年的成语故事

拼音bù huò zhī nián
基本解释惑:迷惑;年:年龄。不迷惑的年龄;人到四十岁;称“不惑之年”;意思是人到此时已掌握知识;能明辨事理而不致迷惑。
出处先秦 孔子《论语 为政》:“四十而不惑。”
不惑之年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在鲁国政坛受排挤后,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经历卫、郑、陈、晋等地碰壁后,在蔡国闲居,面对困窘的生活,孔子与弟子们谈起自己的经历,说他从30岁开始立志弘道,经历不惑之年以致现在,感慨万千……宰予立即过来安慰孔子。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不惑之年)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 历史出处 |
---|---|
响答影随 |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第117卷:“由是论之,罪福报应,犹响答影随,不差毫末。” |
铺张浪费 | 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讲话》:“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
颐指气使 | 唐 元稹《追封李逊母崔氏博陵郡太君制》:“今逊等有地千里,有禄万钟,颐指气使,无不随顺,所不足者,其唯风树寒泉之思乎!” |
学以致用 | 李新《为有源头活水来》:“要结合实际工作和革命斗争的需要来学,学以致用,并且勤学苦学。” |
引鬼上门 |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十二:“吾本等好意,却叫得‘引鬼上门’,我而今不便追究,只不理他罢了。” |
故家乔木 | 《儒林外史》第四回:“余大先生道:‘自古说:“故家乔木。”果然不差。就如尊府这灯,我县里没不第二副。’” |
不僧不俗 |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 张廷秀逃生救父》:“倘一时没眼色,配着个不僧不俗如醉如痴蠢物,岂不误了终身?” |
喟然长叹 | 《论语·子罕》:“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
同室操戈 | 南朝 宋 范晔《后汉书 郑玄传》:“康成入我室操吾矛以伐我乎?” |
云天雾地 | 周立波《山乡巨变》上三:“田里功夫,他比你爸爸还强一色。就是有点面胡,吃了酒,尤其是有点云天雾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