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辟邪侈的成语故事


放辟邪侈

拼音fàng pì xié chǐ

基本解释放、侈:放纵;辟、邪:不正派,不正当。指肆意作恶。

出处先秦 孟轲《孟子 梁惠王上》:“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暂未找到成语放辟邪侈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放辟邪侈)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朝思暮想 宋 柳永《倾杯乐》词:“朝思暮想,自家空恁添情瘦。”
食不充口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35卷:“真是衣不遮身,食不充口,吃了早起的,无那晚夕的。”
一钱太守 清·李渔《无声戏》第二回:“成都有个知府,做官极其清正,有一钱太守之名。”
鼠凭社贵 南朝 梁 沈约《恩幸传论》:“曾不知鼠凭社贵,狐藉虎威,外无逼主之嫌。”
寸步不离 南朝 梁 任昉《述异记》:“夫妻相重,寸步不相离。”
旁征博引 清 王韬《淞隐漫录》:“生数典已穷,而女博引旁征,滔滔不竭,计女多于生凡十四则。”
出头露面 明 施耐庵《水浒传》:“孙二娘从小出头露面,况是过来人,惯家儿,也不害什么羞耻。”
倒悬之危 《孟子 公孙丑上》:“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如解倒悬也。
暴取豪夺 宋 苏轼《策断上》:“国用不足,则加赋于民,加赋而不已,则凡暴取豪夺之法,不得不施于今之世矣。”
作乱犯上 清·黄世仲《洪秀全演义》第21回:“智者称为伐罪吊民,愚者即指为作乱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