怙恶不悛的成语故事


怙恶不悛

拼音hù è bù quān

基本解释一贯作恶;屡教不改。怙:坚持;悛:悔改。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虽欲救之,其将能乎?”


怙恶不悛的典故

西晋末年,中原再次出现混乱,一些少数民族在北方建立起独立的政权,史称16国时期。

前赵的国君刘濯,本为匈奴族,他依仗武力夺取了汉刘渊建立的政权,建都长安,威震一时。

和刘濯同时的另一位武将石勒原是羯族人,从小做商贩。后来,石勒投奔刘渊从军,立下战功,被封为大将。

石勒对刘濯的篡权很不满,伺机灭掉刘濯取而代之。石勒经过多次与刘濯交战,使刘濯的军事实力日渐削弱。

于是,刘濯对石勒改换收买拉扰的策略,派心腹郭汜为使者,前去封石勒为太宰,领大将军衔,进爵赵王,领二十部,出入乘金银车,驾云马,冕带十二旒,夫人封王后。

石勒答应下来,为了表示谢意,他特派王修等人为大使前往刘濯处拜谢。

刘濯手下有个叫曹平的谋士,原是石勒的舍人。他告诫刘濯说:“石勒派王修等人前来,外表上是来答谢,实际上是要观察各郡的虚实,以便伺机发起攻战。”

刘濯听后大怒,待郭汜等回来,立即将来使王修斩首,并下令撤销了对石勒的封授。

石勒听后怒不遏,下令灭了曹平的三族,以后召集大臣说:“我们派出使者本是为了修好如初,并无他意,但刘濯却‘长恶不悛’,反而杀害了表示诚意的使者。这实在是做恶多端,不可饶恕!所以,我决定自取赵地自立为王。”

于是,石勒设了太医、尚方、御府诸令,并专门修了正阳门,正式称起王来。

公元318年,石勒杀了刘濯,建立起后赵政权。“长恶不悛”,后引申为“怙恶不悛”,用以比喻作恶多端而不可悔改的人。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怙恶不悛)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条条大路通罗马 艾煊《大江风雷》第五部:“小司书不等何为说完,就打断了她的话,说:‘条条大路通罗马。’”
结党营私 宋 朱熹《朱文公文集 戊申封事》:“宰相植党营私,孤负任使。”
举善荐贤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二十回:“举善荐贤,乃美事也;卿何荐人于朝,即自焚其奏稿,不令人知耶?”
牝鸡司晨 《尚书 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
知其不可而为之 《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刀光剑影 南朝 梁 吴筠《战城南囚首》:“剑光挥夜电,马汗昼成泥。”又《边城将》:“刀含四尺影,剑抱七星文。”
纷乱如麻
偶一为之 宋 欧阳修《纵囚论》:“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
信以为真 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只因他平日冒称是宰相房玄龄之后,在人前夸炫家世,同僚中不知他的来历,信以为真,把他十分敬重。”
共商国是